百人表彰

赵亚夫

赵亚夫,男,汉族,1941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江苏省老科协特邀研究员、镇江市老科协顾问、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

在今年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江苏省老科协特邀研究员、镇江市老科协顾问、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赵亚夫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我心潮澎湃,作为一位55年党龄的老党员,使命感、责任感、自豪感、奋斗感油然而生。”赵亚夫在谈到参会感受时说,“太幸福了!我感到了无上光荣,无比高兴,非常激动。”

“要致富,找亚夫!”这是句容戴庄村农民赵亚夫最简洁的赞扬。现年80岁的他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带领数十万老区农民实现了“小康梦”,先后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250多万亩,给16万农民带来300多亿元直接收益,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苏南丘陵山区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江苏省老科协的一分子,他不固守自己创造的样本经验,勇于反思、创新求变,以个人转身带动致富模式转型,认真践行着一名老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交出了实现社会价值的美丽答卷。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一生信仰

1958年他考入宜兴农学院时,立志要让农民吃得饱、过上好日子。1982年他远赴日本学习水稻、草莓等种植,为了“把技术带回祖国,让农民增加收入”,他每天工作16个小时。1984年,赵亚夫果断调整研究方向,从稻麦栽培向高效农业转变,创造性提出“水田保粮、岗坡致富”的工作思路,带头到乡村一线推广草莓种植,为茅山老区的农业、农村、农民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在从事农业的55年间,赵亚夫先后完成了稻麦栽培新技术、草莓良种引进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等15项科研项目,出版了技术含量高、农民看得懂、听得明、学得会的科普手册。     一心为民,助农为乐,圆梦一方百姓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近40年来,他把农民的梦当作自己的梦,把茅山老区实现全面小康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1984年,他在句容白兔镇解塘村推广试种0.9亩露天草莓,当年收益就超出常规农作物的2倍。1987年,白兔镇露天草莓种植达7000多亩,收入达到了8000多万元,第一批“草莓楼”拔地而起。为了更好地帮助农民,他自己印制了200余张名片发到农民手中,自己也存了200多个农民种植户大户的电话号码,提供24小时“热线服务”。2008-2010年,年近七旬的他先后18次飞往绵竹江苏援川农业示范园,亲自规划选址,亲自优选品种,亲自指导服务,培训农民200多人,增加效益3亿,成为东部支援西部的成功案例。

勇攀高峰,创新实践,实现乡村振兴

他总是把“三农”问题时刻挂在心头,按照“乡村振兴”这个重大战略部署,他不断思考、实践、总结,先后进行了三次重大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合老区发展的科技兴农、以农富农的共同富裕之路。一是发展高效农业。利用20株草莓苗作为火种,建立起上千亩农业示范园,培养了一批种植大户,让一部分农民先富了起来。二是指导成立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抱团取暖,集中经营,市场化运作,带动了一大批农民共同富裕。三是组建综合型有机农业合作社。创建有机农业产业园区,试点生态农业,创造农业经营与农村管理“合二为一”新模式,并以戴庄为中心,向周边辐射。2018年戴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万元,村集体收入200万元。

勇于反思,创新求变,带动致富模式转型

最近,“亚夫粥铺”在镇江市西津渡景区步行街开业。他坦承:“过去我有点理想化,以为只要有机稻种好了,商家会主动上门、农民自产自销,省了中间环节,赚得更多。可市场不认我的一厢情愿,种出好米也要多吆喝。”

由于团购未有效拓展、产品定价偏高、营销渠道单一,戴庄有机稻米一度摆脱不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窘境。赵亚夫说:“我不回避戴庄稻米营销这块短板,拿出搞科研劲头,转型搞市场化研究,拉长有机稻产业链。”

他在戴庄推广有机稻种植,全村近3000亩水田被200多农户承包。合作社对稻谷以保护价收购,农民争相包地扩产,有的大户竟流转四五百亩水田。“糠多嚼不烂”,有的种植户田间管理跟不上,有机稻产量和品质难免下降。

“重量轻质,会砸了戴庄稻米‘生态’牌子!”去年,他草拟几条改革意见,社员大会上获一致通过。限制经营规模,强化生态质量管控。每户承包水田不超过50亩,确保精耕细作;劝导不擅长农业者流转土地并改行。全村水田承包户从200多户降为80多户,实现合作社可控;改进分配方式,从按稻谷产量付费改为按服务土地付费。针对26道生态农业操作规程,实行百分制考核,得分高则拿得多,杜绝掺杂使假,让每粒稻米都“有机”。

在他指导、推动下,戴庄村建成了一个有机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富民在戴庄,是时代楷模赵亚夫对江苏省绿色发展作出的样本贡献,是优秀老科技工作者对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丹心奉献!

他曾三次与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交流,他感慨地说“我一辈子都在跟贫困做斗争,看到了我们这个国家贫困的样子,也见证了富强的面貌,为‘三农’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很骄傲。”他还表示:“今年我80周岁了,身体还好,只要跑的动,还是会继续为乡村振兴事业干下去!”

  • 欢迎关注中国老科协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zglkx20151020